前言 据美国《战区》8月7日报道,乌克兰国防情报总局(GUR)在克里米亚南端实施了一次结合无人水面艇(USV)与FPV自杀无人机的协同打击行动,目标是俄军部署在该地区的高价值空情雷达与防空设施。 这次行动很有创造性,多艘无人艇从乌克兰控制区的黑海港口分批驶出,利用夜色和气象条件掩护,沿着远离主航道的水面路线缓慢接近克里米亚海岸。 无人艇在航行过程中保持极低的雷达反射截面,且航迹与民用小船相似,降低了被岸基监测雷达提前锁定的概率。 进入预定发射区域后,这些无人艇并未直接冲撞,而是在相对隐蔽的水域释放多架FPV无人机。 这些无人机采用低空掠海的飞行方式,以减少雷达回波和红外暴露,同时避开俄军的常规防空火力走廊。
攻击序列的首批目标是1L119涅博-SVU相控阵远程预警雷达,其穹顶在连续多架FPV冲击下破裂并起火,伴随黑烟升起。 随后,其他无人机分别锁定PodlyotK-1低空目标探测雷达和96L6E奶酪板空情雷达,并对一艘停泊在近岸的02510型高速突击艇实施撞击。 尽管俄军沿岸的铠甲-S1防空系统发射了多枚导弹进行拦截,但拦截率并不理想。
此次打击的目的很明确,就是制造克里米亚南部防空监视网络的缺口,为后续的远程导弹、巡飞弹和大航程无人机攻击提供可乘之机。 暗夜突袭:无人艇与无人机的“死亡二重奏” 这次行动的策划堪称教科书级别的战术创新。从乌克兰控制区的黑海港口出发,多艘无人艇分批驶出,利用夜色和气象条件掩护,沿着远离主航道的水面路线缓慢接近克里米亚海岸。这些无人艇采用特殊设计,雷达反射截面极低,航迹与民用小船无异,成功骗过了俄军岸基监测雷达的早期预警。
进入预定发射区域后,无人艇并未像以往那样直接冲撞目标,而是在隐蔽水域释放多架FPV无人机。这些无人机以低空掠海的方式飞行,将雷达回波和红外暴露降至最低网上配资账号,同时巧妙避开俄军常规防空火力走廊。攻击序列的首波目标是俄军1L119涅博-SVU相控阵远程预警雷达,这种雷达可探测380公里内的空中目标,是克里米亚防空网络的“眼睛”。然而在连续多架FPV无人机的冲击下,其穹顶很快破裂起火,黑烟冲天。随后,其他无人机分别锁定PodlyotK-1低空目标探测雷达和96L6E奶酪板空情雷达,并对一艘停泊在近岸的02510型高速突击艇实施撞击。
俄军虽然紧急启动沿岸的铠甲-S1防空系统,发射多枚导弹拦截,但效果差强人意。铠甲-S1的雷达探测范围有限,且对低空慢速目标的追踪能力不足,再加上无人机采用分散式攻击,导致拦截率远未达到预期。最终,这场突袭以俄军至少3部关键雷达被毁、1艘突击艇受损的代价告终。
技术破局:低成本装备撕开钢铁防线 这场胜利的背后,是乌克兰对无人装备的深度创新与整合。从技术层面看,乌克兰此次行动至少实现了三大突破: 以Magura系列无人艇为例,这类装备采用喷水推进系统和流线型艇体,不仅速度可达78公里/小时,还能通过卫星通信实现远距离控制。更关键的是,乌克兰对其进行了“魔改”——部分型号加装了AIM-9“响尾蛇”或R-73空空导弹,使其具备了打击空中目标的能力。2025年5月,乌克兰正是用这种改装后的无人艇击落了俄军苏-30战斗机,创造了全球首例无人艇击落有人战机的纪录。
FPV无人机成本仅需数百美元,却能携带炸药实施精确撞击。此次行动中,无人机采用“蜂群”战术,多批次、多角度攻击同一目标,迫使俄军防空系统顾此失彼。这种战术在2024年12月的克里米亚袭击中已初显威力,当时乌军无人机群重创了俄军S-400防空系统。 无人艇与无人机的配合并非简单叠加,而是通过数据链实现实时协同。无人艇负责抵近侦察和引导,无人机执行致命一击,这种“发现即摧毁”的闭环作战模式,让俄军传统防空体系难以招架。
战略博弈:从战术胜利到战场重构 此次行动的战略意义远超战术层面。克里米亚南部防空网络的缺口一旦形成,乌克兰的远程导弹、巡飞弹和大航程无人机将获得更广阔的打击空间。事实上,这种战术联动已在实战中得到验证:2025年6月,乌克兰通过“蛛网”行动,利用预先潜伏在俄境内的FPV无人机,对多地战略轰炸机基地发动突袭,造成俄军至少5架图-95MS轰炸机受损。
对俄罗斯而言,这暴露出其防御体系的致命短板。俄军虽拥有S-400、“铠甲-S1”等先进防空系统,但面对低成本、高机动性的无人装备,传统“以高制高”的防御思路已难以为继。正如俄军内部人士所言:“我们的战斗机和直升机在面对无人机群时,就像大象在躲避蚊子,有力使不上。”
国际社会对此高度关注。美国《战区》网站评论称,乌克兰的做法正在改写海战规则——未来战争或许不再由谁拥有航空母舰决定,而是由谁掌握无人化、智能化的制胜之道。欧盟军事专家则指出,这种战术对中小国家具有示范意义:即使没有强大的海军,也能通过非对称手段在局部战场取得优势。 值得注意的是,乌克兰的技术突破离不开外部支持。美国曾将无人艇技术列为对抗中国解放军的“撒手锏”,如今却被乌克兰率先用于实战。这种技术转移不仅改变了俄乌战场的力量对比,也为全球军事格局带来新的变量。
结语 从巴基斯坦总理眼含热泪感谢中国,到乌克兰用无人装备改写战争规则,两场看似无关的冲突揭示了同一个真相:在现代战争中,技术创新与战术灵活度往往比单纯的火力优势更具决定性。乌克兰此次行动证明,只要敢于突破传统思维,低成本装备也能撕开钢铁防线。对俄罗斯而言,如何应对这种“无人机海”战术,将是其未来必须破解的难题。而对全球军事界来说,这场突袭或许只是序幕——随着人工智能和无人技术的发展,更多颠覆性战法正在酝酿之中。
卓信宝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